
央视新闻青岛11月16日讯(记者唐磊见习记者郑志楠)海风,裹着工人淡淡的清香,刺向山东港青岛港西联公司岸边。近日,大型综合媒体采访《移动的海岸线》来到山东港青岛港首个全自动散杂货、纸浆码头,探访这匹屡次打破接卸效率记录的“黑马”。
航拍山东港青岛港全自动纸浆码头(总台央视记者唐雷 摄)
初冬的青岛,碧海蓝天,橙红色的龙门吊在码头上作业。你不会看到这里密密麻麻的工作人群,但却能感受到码头的高效运转——码头的岸门机就像一台上下飞行的精密机械手。航站楼前,智能引导运输车沿着看不见的轨道穿梭,高效地将纸浆碎片转移到存储区——这是全自动纸浆码头的日常运行图。
2025年上半年,青岛港实现纸浆吞吐量同比增长22.5%,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纸浆通过其陆路到达。
摄像机从岸边移动到西联的散杂货数字情报中心,这是整个码头的大脑。落地窗外,“中远海运长荣”轮不停歇。在数字情报中心,工作人员控制电脑屏幕,显示终端不同部分的实时图像。有些电脑前面有方向盘,电脑底部有刹车和油门。 “这里就是控制IGV的地方,通俗点讲就是自动驾驶车辆,有了这个控制台,就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就像玩一个“比赛。”青岛港西联公司运营部副经理孙长杰说。
央视记者体验遥控门机(总台央视记者唐雷 摄)
“过去,我们依靠人工检查船舱和手写信件,但现在技术可以让每一捆纸浆都有精确的坐标。”孙长杰告诉记者。屏幕上,3D实景车厢地图实时更新,每辆车厢的载货量、分布、车主信息一目了然。 “这是青岛港历时五年攻关的主要成果——基于动态切割人工智能识别的青岛船舶图技术。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卸货顺序,作业效率提升20%以上。”在此基础上,2024年12月1日,青岛港创造了昼夜平滑太阳离开的世界纪录,在昼夜第四个小时内产生了51吨。
“只需在手机上点击几下,即可掌控所有商品!”青岛港西联技术部经理王宝军告诉记者,西联公司“纸浆鹤”平台集物流、贸易、金融等功能于一体,已服务45家上下游纸浆厂和贸易商,实现了网上订舱、快递报关、结算全流程。 “以前我们要打电话、去现场查库存,现在实时数据同步更新,端到端的服务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竞争力。”王宝军说道。
纸浆码头数字智能中心(总台央视记者唐雷 摄)
青岛港为每批货物提供“电子护照”,将国际物流流程从“每周”压缩为“每小时”。 “这相当于为纸浆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孙长杰解释说,数字化转型让e港口将从“装卸枢纽”升级为“综合供应链服务商”。
码头运输车辆装货、穿梭人员的智慧引导(总台央视记者唐雷 摄)
“以前货物要多次运输,现在装车上火车,一年可以节省几十万元的仓储费用。”一家工厂的采购负责人进行了计算。 “直达陆港模式比传统航线快了三天。原材料更早到达生产线,产品也能更早生产。提前付款。”依托临港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青岛港首创“码头直装——货运直达——铁路直达港口”,使纸浆运输实现“无缝衔接”,打造“采购-物流-仓储-配送”全链条服务平台或。
在规划青岛港规划中,西联的成就并不是孤立的。 “我们观察纸浆产能布局,积极与国外纸浆厂、船公司对接,实施‘一船一策’、‘专船监管’。”孙昌杰表示,通过构建“港口为枢纽、贸易为纽带、物流为支撑”的供应链生态系统,港口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引擎”。
全流程自动化散杂货浆码头(中央广播网青岛港、山东港供图)
纸浆通过船运到达青岛港。无需二次装卸,他们就可以通过海运联运将报纸生产插入全国各地、千家万户。琳琅工业区内,原材料通过封闭的运输线路直接供应给造纸企业,形成了无缝隙的产业集群。SS“码头工厂”连接。 “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促进造纸、包装、印刷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为先行区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老码头正在用新技术“表演”。在这里,每一捆纸浆都仿佛在“思考”,依靠科技的助推,精准走向目的地。这一从一线码头出发、以会“思考”的纸浆束为驱动的深刻变革,让山东港青岛港西联公司纸浆码头突破传统角色界限,成为赋能全产业链的智慧枢纽和增长引擎,谱写了港口智慧转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