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领先,河北的答案·对“十四五”规划丨你身

确保“北煤南运”运输通道畅通,下水煤炭量连续多年保持在7亿吨以上,居全国第一;作为港口级港口,唐山港年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沿海港口第二位;助力“河北货出海”,全省共开通集装箱航线73条,外贸航线通往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重要港口……近年来,河北沿海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发展强海新态势。 河北海岸线长487公里。为使沿海优势回归发展优势,河北省持续推进港口转型和资源升级整合,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增强港口辐射力和开放竞争。 近期,黄骅港煤炭港区一片忙碌。河北日报记者 张浩 摄 煤炭港口全流程智能化是这样实现的 黄骅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煤炭下水港,每天在此中转的煤炭超过60万吨。然而,在煤炭装卸码头,记者看到的并不是煤尘飞扬的传统形象,而是高效、清洁、智慧的作业场景。 10月28日下午3点,迎着海风,记者站在黄骅港煤宝片区三期码头栈桥上。此刻,“震翔27”货轮静静停靠在301泊位,作业现场不见人影。半空中,橙红色装船机的开放式机械臂瞄准机舱,源源不断的煤炭被顺利带入封闭系统。 等了一会儿,韩文刚,发货了国家能源黄骅港有限公司董事出现在记者面前。他告诉记者:“该船今天早上7点靠泊,11点开始装煤,预计晚上装完出港。” 放眼望去,四个泊位同时运行。现代装船机通过北斗定位系统自动调节臂架,将煤炭准确输送到船舱。韩文刚说:“我们在这里实行了全流程智能化作业,煤炭在封闭系统中作业,既保证了环境清洁,又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与韩文刚的半个小时交谈中,航运作业始终平稳有序。直到采访结束,记者才发现货运的水线已经下沉了不少。这个码头的运作效率确实令人惊叹。 整个过程如何自动化? 的r记者抵达距码头2公里处的生产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就像港口的神经系统。我们看到的“震翔27”货运现在以图标的形式出现在大屏幕上。图标下方的进度条显示发送操作已完成 69%。 调度员张永旭告诉记者:“它被称为黄骅港的中央大脑,可以实时显示港内资源、设备运行状态、货物存储等信息。”此刻,他正紧紧盯着屏幕,协调着17个泊位、10多艘船舶的调度作业。 “这就像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张永旭打了个比方。 “初等数学题中有一个水池进出水的问题,我们要做的调度方案是它的升级版——不仅要考虑煤炭进出口量,“要协调好几十个品种的调配,确保每艘船都能按时装货、按时起航。”在他的描述中,这个连续五年煤炭产量超过2亿吨的港口就像一座精准的时钟,每个齿轮都运转完美。 港口的智慧不仅体现在码头的装卸作业上,整个港口也实现了堆垛、装卸全流程的智能化。 黄骅港一列煤炭卸货需要多长时间?这里的“卸煤神器”翻车机告诉你:20秒卸8车煤! 在黄骅港三、四期翻车房,记者亲眼目睹了智能卸煤现场。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缓缓驶来,长长的车厢在首到站被定位车牵引着。每四节车厢形成一个循环,自卸车夹紧车厢,使通古尔以1°旋转60度。 “轰”的一声,320吨煤炭在干雾的包围下倒了装。水雾像轻纱一样笼罩着煤流。整个过程只用了20秒。 接下来,煤炭通过传送带转移到港口另一端的筒仓,卸料小车将通过发送指令自动到达指定筒仓进行操作。传送带转移过程中,蓝色顶篷全程覆盖传送带,保证环境清洁。 在数百米外的集中控制室,依靠自主研发的智能操作系统,仅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8000吨煤炭的搬运作业。只需要工作人员来监控整个过程。 智能化不仅会改变运营效率,还会加速绿色转型。 “以前,翻车房是煤炭港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但现在成为展示智能化运营的一个窗口。”设备巡检赵永辉指着脚下的参观通道说,“你看,地上几乎没有灰尘。” 这个秘密就藏在自卸车的侧面。赵永辉介绍,自卸车侧面安装了干雾抑尘装置。喷出的水雾与煤粉混合均匀,达到适当的含水量并自然沉降,实现整个转运过程的源头有效抑尘。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重要的长效抑尘系统。一次喷水即可全程抑尘,抑尘效率可达98%以上。该技术已获得6项国家专利。”赵永辉说。 作为全球首个实现堆装卸全流程思维的煤炭港口,黄骅港煤炭输出量已连续六年跻身“北煤南运”港口。这个年轻的港口依然蓬勃发展——远处,黄骅港煤港工地五期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塔吊高耸,机械轰鸣。 这是国内最大煤炭运输港的又一扩能项目。项目建成后,智能轮转、智能运输等全流程将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实现无人值守。国家能源黄骅港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五期项目代表陈华斌告诉记者,在现代技术的护航下,黄骅港港区每年将增加存储能力54万吨,年煤炭能力2.6亿吨,煤炭运输能力将由2.1亿吨跃升至2.6亿吨。 记录目前,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智能平板运输车整装待发,准备从集装箱码头堆场起运。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 世界级港口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11月14日上午,渤海湾晨雾尚未散尽,一声低沉响亮的汽笛划破长空。30万吨级“和平”轮犹如一座移动的铁山,缓缓切入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的怀抱。 不远处的矿石码头,一艘高达数十米的大型卸货船正准备将来自巴西的矿石装进船舱,运往腹地的一家钢厂。 “近期,公司码头泊位每天都有装卸作业,处于满负荷运营状态。”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有限公司调度室值班室主任王建立表示,今年前10个月,公司共接卸船舶183艘,完成货物吞吐量3111.47万吨,同比增长0.5%。 在曹妃甸港区工作多年的王建立,接触过不少国际巨轮的船长。 “过去,这里是一片浅滩,需要在航线图上仔细导航。现在,它已成为船舶进出的深水港。新航线图上有明确且重要的坐标。”王建立说。 航线图坐标变化的背后,不仅是曹妃甸港区的建设发展,更是唐山港“朋友圈”的不断扩大。 “朋友圈”不在虚拟网络中,而是在广阔的蓝海中。这是航线的交织,是货船与码头的握手,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与港口腹地产业脉搏的共鸣。 报告记者走到曹妃甸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电子大屏上看到,曹妃甸港区航线紧张顺畅,航运信息实时更新。 “面朝大海,有一个深槽,后面有浅滩。曹妃甸港的店头向前延伸500米,达到水深25米。店前深槽最大水深达36米,这是渤海湾罕见的天然水域。”曹妃甸海事局局长牛阳说。 “钻石级”深水港拥有可停靠40万吨级散货船的码头。这是唐山港“朋友圈”邀请函中最强的一张名片。 这种自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目前,唐山港依托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丰特港区,已建成各类生产性泊位156个,“朋友名单”包括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258个港口。 近日,在唐山港京唐港区,码头集装箱堆场堆满了待发运的货物。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 11月14日上午,巨轮穿梭于京唐港杂货码头,门吊多多。各种形状、款式的大型设备等待装运。 在离港口不远的一栋办公楼里,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港港集团”)生产业务部部长唐波不断地打电话。他与国外客户洽谈合作事宜。 “两个月前,‘奥莫尼’轮在这里完成了4.9万吨钢材的装载,起航前往叙利亚塔尔图斯港。”唐博指着窗外的九号床位说道。唐波说的是首个直飞航班f 唐港有限公司 航线开通的背后,是唐港有限公司业务团队半年的“云”咨询。 在唐波看来,高效运营是吸引顾客的关键。毗邻办公区的唐钢股份智能生产控制中心,是高效运转的“智慧大脑”。 “九扎智能生产管控平台就像给了我们‘千里眼’和‘巧耳’,让我们能够实时掌控码头运营情况。”唐港第二港务公司航运总监吴振辉说。 关注货船动态,准确执行作业计划,科学组织货船靠卸……依托该平台,唐港第二港务公司泊位利用率提升7.9%,单装置月均作业量增长39.2%。 今年以来,唐港有限公司取得了成功积极开通京唐港区至柬埔寨西哈努克、洪都拉斯科尔特斯、意大利马格拉等多条国际直航航班,逐步构建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航线的全球航运网络。 与杂货码头隔岸相望的京唐港集装箱码头堆场,色彩缤纷的集装箱堆积如山。这些印有盘古船务公司标识的集装箱,就像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者,在这里相遇、转运。 “依托智慧港口建设,京唐港集装箱码头航运效率同比增长7.85%,营运货船数量同比增长10.02%。”河北港口集团唐钢集团集装箱生产业务部副部长张新良表示,有了效率,还需要有货源,所以打通集装箱运输就显得尤为重要。腹地资源。 “装船起航!”不久前,一列98个35吨宽开顶箱由“飞鸿达68”集装箱船装载,从京唐港区出发,开往钦州港。这也是河北港首条宽体开顶箱“单程”多式联运业务。“货物从山西安塘站出发,通过铁路运输到达京唐港区,然后依托我们的集装箱装卸转换平台,无需换箱,可直接装船,然后转至钦州港进行海上运输。”张新良表示,该平台实现了铁路集装箱和海运集装箱的无缝混合装载,货船实际装载能力可提高30%以上,大大提高了海铁联运的经济性和便利性。 为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唐山市女士在陆地和海洋双重走廊上促进“东西连通和陆地连接”。 “唐山港在加快深水港潜力加持的同时,深度融入西部陆路新通道建设,将腹地丰富的货运资源优势与便捷的港口运输优势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发展、互利共赢。”唐山市海港港航管理局副局长罗同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