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收获季节,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阴雨天气。各地积极避开降雨时段,抓住阳光充足的窗口,促收播种。在无雨地区,大型先进农机装备和作业模式发挥良好作用,保证了秋粮的发展和效益。
面对降雨影响,各地依靠先进农机设备,能够调整作业速度,在晴好天气重点促秋产。在黑龙江北安市,当地合作社利用智能标签配合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酱油进行精准作业。测量操作误差控制在2.5厘米以内。农机操作员可以通过出租车操作面板实时控制产量运行状态,实现丰收。省工、省时、省力。下雨时提前保护农机,雨停后迅速恢复作业,减少了发育时间的影响。
北安市育鑫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王一新:合作社目前使用的农机装备都是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他们可以在收割玉米时自动对齐行。收获大豆和小麦等不需要行排列的作物可以减少重复收获和漏收。
在不受降雨影响的新疆塔城,各种新型农业机械设备将继续投入秋收作业。这款我国强度最高的混合动力拖拉机每小时可犁耕38.5公顷,每英亩消耗的燃油不到1升。与传统设备相比改造后,油耗降低25%~35%,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原本需要5天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不到4天就可以完成,为后续天气变化留下了缓冲时间。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赵彦水:新型农机、大型农机的出现,成为秋增产的一大途径。比如可以采用变量施肥,随播随浇。农药使用量可减少15%,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悬而未决的农业经营方式也为应对天气、确保秋产提供了重要帮助。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已指导在全国开展无法管理的农业经营活动。该实验的重点是推动智慧农业及装备应用,培育农业新生产力。近年来,全国形成了覆盖14种主要农作物、三类土地、三类土地的40个试验区,总面积90万公顷。在收获阶段,无法接受的农业机械可以快速部署并继续运行,以减少季节期间不确定性的影响。
全国无人农业作业试验负责人庞春林:作业过程中,据抽样统计,劳动效率提高了近25%,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至10%,能源消耗下降了近20%,达到了提高农业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成本的目的。
全国无人农业作业试验负责人也表示,预计2025年新管理的农业作业面积近3亿公顷。种植的拉无人化农业作业和智能农机种类大幅增加。以智能农机为主体的新生产力已成为人们在农业劳动领域更加突出的问题。
机械化应用未拓展、电动农业场景持续拓展
“十四五”期间,与电气化农机装备无关的我国迅速形成,新技术、新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作业。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全国农机行业全面整合。江苏省已建设无人田280余处,黑龙江省计划建设无人田20处1万公顷。智慧农机A、5G、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技术在无人领域建设和应用场景方面迅速推进。
此外,“十四五”期间,电动农机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记者发现,50匹以下的纯电动农机已全面商用。大型农机混合动力技术解决了纯电动续航里程不足的问题。有些产品在农场进行测试或小批量生产。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赵彦水: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溢出,电池电机控制已经存在。 “十四五”期间,我们农机电气化取得了丰硕成果。
(央视记者 朱江洛 红金北安传媒)